贵州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之一,作为该基地的实体支撑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并于2023年获教育部授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的称号。充分利用民族地区高校优势,扎实履行推广基地责任担当,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实践的事。
4月20日,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实验小学学生在教室里诵读《朝读经典》。 杨韬 摄
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贵州省省情,基地坚持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将高校学科优势毫无保留地融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
推普助力脱贫攻坚战。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长期持续的推普工作由线下转战至线上,基地克服各种困难,组织动员广大大学生志愿者就近就便开展“线上支教”“推普脱贫”等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为农村教师和有条件的农村儿童进行普通话培训,获得受训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积极申报并圆满完成“教育部语用司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任务,助力推普脱贫攻坚战。
贯彻落实语言文字方针政策。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精神,基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取得较大成效。2020年以来,基地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语言文字类课题22项,项目经费达485.8万元。出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著一部,发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类论文21篇,荣获国家级一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两项。其中,基地团队申报的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项目“贵州省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推广普及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教育部委托课题“网络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及治理策略研究”成果被采纳,发挥了咨政作用,还有其他课题成果内容被相关部门采纳。
同时,基地积极组织召开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的各类会议。先后承办第十三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全省“传承经典启智润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学术论坛,扩大基地的组织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之“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分项活动,覆盖获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数百人。
紧抓“三位一体”培训,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语言能力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专项计划意义重大。作为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基地在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上责无旁贷。基地全员积极投身于各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中,坚持运用“教、训、测”三位一体的专业化培训思路和方法,先后开展对口帮扶脱贫攻坚重点县、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和双语教师普通话提升培训等20余项培训,共培训骨干校长、骨干教师3000余人,惠及贵州省6个市州60个县少数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学院依托学校测试点,3年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3万余人次,平均过级率达85.6%,受训学员的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均得到极大提升。
不断磨炼教学法。基地针对普通话培训工作,坚持教学研讨会制度,每项培训任务都有教学研讨程序:训前对培训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培训教师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训中每位培训教师分享所遇问题、解决办法、创新思路、学员反馈等信息,群策群力寻找解决出路;训后进行严谨研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在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由于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存在巨大差异,培训难度很大。在我们的培训课堂上,培训教师有的使用竹筷、牙签等辅助工具帮助学员感受发音器官的位置和活动;有的教师指导学员练习咳嗽等感受发音时气流的强弱区别;有的教师带着学员大声呼喊、边唱边跳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增加了教学趣味性,还让学员获得普通话语音系统发音时的直接感受,从而逐渐养成普通话的发音习惯,提高普通话水平。
有效增加训练量。基地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三、四年级学生中普通话水平高的同学遴选出来做培训志愿者作为参训学员的“语伴”。他们全程与学员们同行,一同上课、一同休息、一同就餐。这样,既能监督学员们日常自觉使用普通话的用语习惯,也能通过日常对话增加学员在课后的训练量。另外,每期培训还会举办一次朗诵会。每期培训结业仪式上,学员代表们在发言中都会提到,相较于其他的业务培训,参加普通话培训很辛苦,因为全程都在抓紧时间练习普通话。确实如此,通过这样的训练,学员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对学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在运用普通话时存在的问题。知道了问题所在,就能因材施教、精准施策。每次培训后,基地都要对学员进行3次测试。开训前,进行摸底测试,详细记录学员的语音情况,为制定培训方案提供依据,为后续志愿者的辅导提供参考。培训中,组织中期测试,详细记录学员的语音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教师的培训方案和志愿者的辅导重点。培训结束,进行结业测试,再次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总结培训经验,完善和细化培训方案,提高培训效果。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走出文化传承与语言推广融合发展之路
突出师范类高校特点和专业特长,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基地多方式、广渠道地积极开展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
独立创作舞台剧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积极探索“语言传播之美”的工作路径,组织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舞台剧,以表现中国儒家文化大家王阳明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精神为主题的话剧《王阳明》、以弘扬“人民科学家”南仁东先生科学精神为主题的话剧《天眼之魂》多次演出并获得成功。话剧《王阳明》参加“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展演,荣获“最佳展演剧目”和“戏剧之星”称号;话剧《天眼之魂》参加“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展演,获得好评。今年,基地继续打造又一部全新舞台剧,目前剧本创作已初步完成。
打造系列艺术党课,传播红色文化精神。推出诗音画“青春力量中国力量”“‘拥抱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万人诵读十九大报告”“信仰的力量”“我和我的祖国”等大型诵读展演活动。其中,策划并组织贵州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之贵州高校“学党史颂英雄”百场诵读活动共222场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演出,获得超过300万次点击率。用艺术浸润的方式,让师生感受普通话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好用好普通话和规范字的热情。
彰显师范专业特色,开展语言文化活动。贵州师范大学将“加强师生语言文字能力”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普通话”“教师口语”“大学书法”“演讲与口才”等语言文字类课程,把“三字一话”作为学生申请教师资格证的基本要求予以考核。学校新进人员和教师上岗将普通话水平作为申请高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通话使用比例达到100%,教师普通话再培训率达到100%。以每年九月第三周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契机,通过多种方式,面向全校师生开展语言文字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让“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在师生中成为专业素养、职业习惯,并以此为目的,长期举办辩论赛、书法赛、演讲比赛等赛事,既丰富校园文化又进行语言文字推广普及。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基地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重大意义,今后将更加努力为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