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聚元祥广绣创始人王新元
发布时间:2024-03-25 12:32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9597   会员投稿
当前位置:CCTV央视一线聚焦 >> 资讯

卸甲拾针潋旧梦 ,十指生花织锦绣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聚元祥广绣创始人王新元

持枪卫国,守边疆,他是昔日的铁血战士;执针绣画,织人生,他是今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他的辉煌成就,难以用寥寥几笔尽述。他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一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还是广州市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州市荔湾区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大使。三十载风雨无阻,他肩负起传承广绣的使命,坚守在非遗传承的战线上,不断探索古老广绣与新时代的融合之路,努力淬炼广绣与新时代文化的共鸣之声。

旧艺久志相见欢

“广绣,成就了我,也塑造了我的一生。”王新元接触广绣,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情。

生于裁缝世家的他,自幼便在父母的熏陶下,与针线结下了不解之缘。年仅十岁,他便已能熟练地缝补衣物,一针一线之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岁月流转,王新元十三岁那年被表姑那白布上的生灵活现所震撼。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开始与刺绣紧密相连。自此,每逢寒暑假,他便追随表姑,悉心学习刺绣技艺。

在许多人眼中,细腻的针线活似乎是女性的专属领域,而王新元因其在此方面的卓越才华,在学校中曾受到不少非议。为了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进一步证明自己,王新元在十八岁时,选择了应召入伍,远赴离家三千多公里外的新疆,开启了为期两年的义务兵生涯。

那两年,他经历了严酷的锻炼和挑战,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培养出了他更为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毫不动摇的决心。入伍第一年,他便被评为优秀士兵;第二年,更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新元坦言:“可以说,没有这段军旅生涯,就没有今天的我。”

2001年自义务兵退役后,王新元毅然选择了南下广州,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命征程。他从基层的保安工作做起,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迅速脱颖而出,升任保安队长和主管。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王新元到陈家祠参观广绣作品展览时,偶遇了精通“广绣”和“潮绣”的粤绣名家梁国兴、吴玉珍夫妇,深受触动的他鼓起勇气向这对粤绣伉俪表达了自己对刺绣的热爱和向往。

两位粤绣名家看到了这位年轻人对刺绣的赤诚之心和执着追求,也被他的勇气所打动,于是便邀请他到佛山的粤绣研究所,系统地学习广绣技艺。就这样,王新元每周都在广州和佛山之间奔波,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刺绣技艺。这一绣,便是三年。“不仅是我选择了广绣,也是广绣选择了我,”他说道。

长时间的劳累使得王新元的身体不堪重负,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迫使他暂时放慢脚步。2005年,王新元决定辞去工作,专心休养,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去精进广绣技艺。随着刺绣技艺的稳步提升,王新元开始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探寻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方式。

扎根西关,穿梭于大屋和骑楼间,王新元所理解的广州城市精神是“用卓越的作品来征服人们的视野”,而不是某种意义上简单的“复制”。2006年前后,辗转于数家博物馆汲取灵感后,王新元萌生出了一个浪漫的想法——跨越时空界限,回到遥远的青铜时代,一观那流年岁月加身的青铜器,到底是因何而生。

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次地尝试与探索。古书记载:“凡线一绞,约三十根,一根必两绒,擘时分两绒而紧撚其端寸许合为一,以入穿孔。”绣制青铜器的关键在于展现出那历经岁月沉淀的锈迹斑斑、腐蚀的包浆感和厚重感,以及颜色的过渡、蚕丝的粗细,针具的长短……王新元反复拆线、重新绣制,全心感受着文物的“魂”。终于,在《广绣毛公鼎》《广绣西周颂鼎》《青铜饕餮纹尊》等作品中,王新元实现了这场穿越千年的对话。他独创的“工字针法”与“圈圈针法”,让青铜器的纹饰细腻地呈现在了布面上。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古老的广绣,正在以王新元自己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坚定地表示,广绣不应被局限在荔枝、木棉、孔雀等传统题材中,也不应被束缚在所谓的“正统”框架内。作为‘广绣人’,他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桎梏,开创广绣艺术的新篇章。

素手翻飞焕新颜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一尺布、一根针,随着巧手上下翻飞,一件绣品逐渐成型……精巧独特的构图铺就基底,富于变化的针法交替应用,繁复细腻的色彩丝丝勾连,或密或疏的针距相得益彰,过渡自然的颜色浑然天成,如烟似雾的蚕丝粗细匀称,最终织就一片光影流转。

广绣的发轫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唐代时已臻技艺之巅。据《杜阳杂篇》记载,“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可见7大类、30余种针法的广绣正是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时代变迁中,广绣亦与时俱进,实现了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向新时代文化工业产品的华丽转身。

在王新元的广绣作品中,油画、摄影、雕塑、国画、书法等多元技法完美融合,展现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步入王新元位于荔湾区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除了鲜红饱满、汁水丰盈、立体感十足的荔枝图;水润薄透、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翠玉白菜;栩栩如生、匠心独运、山水相映的千里江山图;融合湘绣技法的动物刺绣以及反映广州城市新面貌的“新羊城八景”;还有漫画《斗罗大陆》、游戏《王者荣耀》、中国军舰《航母》、红色英雄题材《红映英雄》、逆行守护者《钟南山》等看似与传统广绣毫无关联的主题,亦纷纷被王新元一针一线地钩织出来,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广绣的非凡魅力。

都说墨笔丹青,如行云流水绕素笺,展瀚海崇山依旧颜,千年岁月过去,青山绿水依然栩栩如生,色泽如宝石般异彩纷呈,不同角度还会看见山色浓淡有致、水波晴光潋滟,未有丝毫黯淡,殊不知在王新元的针尖上一样可以栩栩如生。如那在广州松园中陈列的《千里江山图》,山的骨与水的柔相互倒映,阔达和疏朗在此间弥散。背景刺绣画,古意盎然,落针为笔,针法细腻,远近景致,层叠交错,“山明水秀”的中式意境跃然于眼前,尽显大国之风雅气度,强国之文化自信。亦如陈列在白云国际会堂贵宾厅的《红棉飞鹊》,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写意“中国画”。近观,丝丝入绣,浓墨淡彩;远望,时代繁花,气势磅礴,极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

有买卖才有传承,有传承才有创新,王新元深谙此道。他巧妙地运用“非遗+文创”“非遗+跨界”等现代表现手法,与众多知名企业如中国南方航空、腾讯、蓝月亮、阔色、东方甄选等进行跨界合作。并设计出一系列文创衍生品,如台灯、口罩、香囊、丝巾、领带、胸针、发夹、扇子、抱枕和笔袋等,不仅让广绣走出了画框,变得触手可及,而且让大众都能“消费得起”。广绣这一古老的工艺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变得更加亲民,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东莞轻工业学校

东莞轻工业学校

王新元广绣扶贫

王新元广绣助残

繁花梦里兴广绣

一个“匠”字,一横一竖间,一撇一捺里,承载着无数匠人的执着与追求,专注与毅力,三笔两画写不全,千言万语道不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这是匠人们秉持的人生信条,亦是王新元与在聚元祥坚守的过程。

自2010年创立品牌商标以来,聚元祥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有五家门店、一家刺绣研究所、数百名绣娘、十多名设计师,并在广州、佛山顺德、清远、扬州等地设有专门的刺绣生产基地。王新元的作品荣获了包括“百花奖”“国匠杯”“神工杯”“飞花奖”“中国·金艺奖”“深圳·金凤凰”等在内的数十项重量级奖项,吸引了多家海内外官方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广东省电视台、香港TVB、香港《明报》、(亚洲时报》)等对其进行专访,其中中央电视台CCTV7《老兵,您好》和CCTV4《平凡匠心》栏目更是以人物专题纪录片形式对王新元进行深度采访。其(王新元)作品《鸿运当头》也曾在澳门美高梅宴会厅以82万的高价拍卖成交,众多佳作被广州松园、广州国际白云会堂、国家版本馆、军事博物馆等重量级综合性场馆和各界名人永久性收藏。

回忆起创业路上的曲折,王新元最大的感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时间倒转至2005年,那时的王新元刚刚辞去工作,选择奔赴心中的广阔“绣”海——开设了聚元祥广绣门店。然而,当时他对于宣传和落款的认知尚浅,仅仅三个月店铺就面临着闭门歇业的窘境。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福祸相依”之理应验,就在即将闭门歇业的最后几天,一位顾客被他的绣工所吸引,一口气选购了三幅作品。这一刻,王新元才意识到广绣的流传,不仅需要手艺人的坚持,更需要“守”艺人的传承。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如今,这位“非遗帛绣郎”不仅将广绣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女,更是广纳弟子,致力于壮大广绣的传承队伍。他将这项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应邀担任十多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大学导师及教授,并亲自走进康有为纪念小学、朝天小学、西关培正小学、金兰苑小学等,为学生们传授广绣技艺。

面对枯燥乏味的广绣学习过程,王新元倾注心血,独具匠心地将哆啦A梦、小熊猫、独角兽、冰墩墩等现代卡通元素与广绣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扇子、挂件等物品,来激发年轻人对刺绣的热爱与兴趣,引导“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的理念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立志培养出一批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为将来的广绣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将广绣引入高校,王新元突破“师带徒式”“家族式”的传统传承模式,积极对接东莞轻工业学校等高校职业院校,探索广绣 “中专—大专—本科”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路线,摸索出体验中心+院校课堂教学+大师工作室的全新文化教育模式。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开拓了职业人才一体化培养路线,更有利于非遗广绣传承队伍年轻化,广绣传承队伍扩大化。

同时,王新元还致力于将广绣技艺与乡村振兴相连接。他曾多次前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奢乡、清远市、阳江市小江镇等地,倾囊相授广绣技艺,鼓励他们传承非遗,多下“针功夫”,促进脱贫增收。此外,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王新元还与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紧密合作,开设了公益性的非遗广绣班课程,为残障人士传授广绣技艺,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形成“非遗进社区,就业家门口”的氛围,助力残障人士的“生活之门”。

传承人,非寻常之称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技艺的精髓与未来的期许。一声传承人,一生守望者。作为引领广绣事业前行的创新型非遗传承人,未来,王新元将矢志不渝地担当起传承与发扬的重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热心投身于民族工艺事业,带领广绣工艺走上新的征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CCTV央视一线聚焦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邮箱:jokerdeyouxiang@sina.com

免责声明: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CCTV央视一线聚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