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晶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谌锡
发布时间:2024-08-19 17:24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14342   会员投稿
当前位置:CCTV央视一线聚焦 >> 资讯

绿野良田呈秀色,稻谷飘香万象新

——访湖南晶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谌锡

今年已经 74 岁的“老农民”谌锡老师,是湖南怀化农业领域有名的权威人物,只要一提起他,乡里乡亲的都会竖起大拇指,经常会有人风尘仆仆赶来,找谌老访问、请教和学习等。四十多年来,他默默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他申请的水旱两用旱稻的种植方法和再生稻的培育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引起了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几十年如一日的劳作,使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但看着田间用汗水浇灌出的茁壮成长的嫩苗,他永远神采奕奕,以饱满的热情,为建设新中国粮仓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执着坚守数春秋

整齐的柴垛、干净的庭院、朴素的老家具——是怀化市鹤城区坨院街道梨头园村著名农业专家谌锡的家,跟大多数农民家庭一样,满是“人间烟火气”。

谌锡老师逢人爱笑,一笑起来,脸上的皱纹便舒展开来,仿佛是岁月赐予的见证,流露出无尽的慈爱与宽容。

“我们这些老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呀,就像是父母对子女一样。”饮了一大口水后,谌锡将自己耕耘土地、做好科研的故事娓娓道来。

1950 年,谌锡出生于怀化溆浦县横板桥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农村长大的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都害怕干旱天气,因为那个年代主要的粮食就是稻米,但水稻种植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就会大面积减产,弄不好就有抛荒的风险,大家也都会饿肚子。

“能不能尝试在旱地种上水稻?”谌锡专门研究过水稻的进化史,水稻的原始祖本甚至不是一年生植物,也就是说,它未必每年都会结籽,但后来,经过一代代农人的改良,在 9000 年前上山文化中期的桥头遗址时期,水稻或已达到 80%的驯化率。那么,现代农人为什么不继续深入改良呢?

当谌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周围的人全都笑了,有的是好意地笑,觉得谌锡的发心是好的;但这种事肯定是做不成的;有的人是为了看笑话,尤其是在谌锡刚开始专注于旱种水稻高产新模式的研究,他将自家 2 亩稻田作为试验田,由于技术不成熟,当年试验田亩产不到 400 公斤,那些嘲笑他的人更是一见面就说他“异想天开”。时间久了,谌锡的家人都有些反对,但他仍旧一头扎入了试验田里,

不断向当地种粮大户取经,探索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一系列原理,还自学了许多旱稻育种方面的书籍,在稻谷抽穗期,他甚至蹲在田边近距离观察其生长过程。就这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撸起袖子看苗、脱下鞋子下地,谌锡逐渐成为了一名“土专家”。

从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一路走过来,谌锡亲身经历了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小时候用牛耕田,到使用小型机械种植,再到用大型机械进行规模化种植,这也让他对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2006 年,已经坚持了近 20 年的谌锡,在自家旱地里惊奇地发现,一根稻苗竟长出了 4 枝稻穗,他惊喜地把它命名为晶交更优 2058 超级高产稻,当年便大获丰收,这也意味着试验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生产的源头。在诸多农业科技中,良种是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 45%,居所有农业科技之首。正所谓“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袁隆平院士培育出杂交水稻,是我国粮食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使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提高了 20% 以上,为国家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一直把袁老看作榜样的谌锡,培育、改良的稻种达 30 多个,实现了水稻旱地种植,解决了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口粮生产的难题。为了更好地做好科研,2016 年,在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专家和好友的帮助下,谌锡成立了湖南晶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励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多的科技创新。

“叔叔,你都 60 多岁了,还开公司创业可是很辛苦的。”谌锡还记得,自己当初去工商局注册公司时,同车的有位年轻姑娘,关切地叮嘱。自己认识的一位医生朋友也火急火燎地打来电话:“谌老师,您年纪大了,可不敢像年轻时那么拼。”还有其他的一些亲友都表示了关心,但谌锡都是笑着回答:“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尽头吗?肯定是活一天、爱一天。”时时刻刻把农业大事放在心头,就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谌锡印在骨子里的初心。

辛勤耕耘,精研科技酬大地

沃野生金,稻谷飘香。随着谌锡种旱稻的消息越传越广,许多种粮户和企业都慕名前来,范围覆盖了甘肃、陕西、湖北等地的 10 多个县市区。每年到了收获季节,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穿梭,运粮车等候在田间地头,把收获的稻谷一车车运出去晾晒,那场面,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

在谌锡看来,中国人民是最勤劳的人民,中国农民不缺力气,中国的农业企业不缺情怀,缺的是技术和良种。于是,他对那些需要自己帮忙的人来者不拒,有问必答,碰到那些程度较差的,还要“开小灶”来从零开始教起,有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甚至很多时候逢年过节也不在家,让家人心疼不已。

边实践边学习,边教学边观察,每次的实地指导都成为谌锡积累经验的重要来源。一心想当“新农人”的大学毕业生王宇(化名),碰到什么难题都会来请教谌锡老师,就拿锄地来说,年轻人一开始使用锄头爱用蛮劲,谌锡就手把手地教他怎么握把、怎么省力,一点也不会厌烦。王宇还打算继续往上深造,听到这个消息,谌锡心里也替他感到高兴。

“搞点播,先打坑、打线,打完线就点谷子。”这种旱种水稻的栽培方式正是谌锡长期实践、不断摸索出来的新方法。具体为每一行隔 20 公分挖一个小土坑,在坑里放 5 到 6 粒稻种,然后撒上一层防止鼠虫啃食的柴火灰,就完成了播种任务,每行的间距要半米左右。跟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不同,种在旱地的稻种不需要育秧和移栽,节省了劳动成本,而且抗旱性强。经过试种,亩产可达到 1000—1200 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谌锡的带领下,晶优农业可根据不同省份土地的特性,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难题:如筛选出适宜旱种的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等,让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获得较好的产量。最重要的是,这种旱稻不需要育秧和移栽,节省了大量劳动成本和时间,其又有很强的抗旱性及抗病毒的能力,只需在种植期间打一次农药,开支成本少且环保,除非一些特殊的天气原因,一般也不需要打药。经过试种,亩产可达1000—1200 斤,这样种出来的稻子,跟水田里种出来的稻子的产量一样,质量上还略有提高,香味更浓。这种攻关探索对全国范围内的水稻旱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筛选品种、集成技术探索了新的出路。

和谐聚富,物阜民安富路宽

“播下去以后过段时间来观察,哪个时间长出来,再过一段时间还要看分叶、分叶率,哪个时间开始分叶,这些都要记下来的。”谌锡常常会在身上带着一本笔记本,把问题和发现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便积累了厚厚一摞。

说话间,谌锡拿起最上面的笔记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最近几年“小白粒”的生长变化过程。“你看小粒的穗粒数和穗粒长度都在不断改善,以后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在他看来,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地区在气候、地形等方面差别较大,待旱稻种植方法能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技术进一步稳定成熟后,在北方平原地区和南方山地都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

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新技术的集成展示,让农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积极拥抱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立志为粮食增产赋能添智,为提升粮食产能插上科技的翅膀。2021 年 12 月 31 日,谌锡申请的水旱两用旱稻的种植方法和再生稻培育方法通过了层层审核,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把证书取回家后,谌锡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田地,期望在更广袤的土地上播撒绿色的种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谈及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走下去时?谌锡坦言,自己常常会用毛主席的金句“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来勉励自己。谦虚如他,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农业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和培养工作之中,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为农业生产“把脉问诊”,为农民致富“传经送宝”,面对如潮水般的夸赞,他也是只是淡淡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每年的秋分时期,都是中国农民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然而,在别的职业都可以享受节假日休息的日子里,众多勤劳的农民依然忙碌在辛勤耕耘的一线,无暇顾及属于自己的节日。如谌锡老师这样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老专家,更是令人尊敬,他本该在家安享晚年,却依旧为了心爱的农业事业兢兢业业,托起大地丰收的甜甜梦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CCTV央视一线聚焦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邮箱:jokerdeyouxiang@sina.com

免责声明: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CCTV央视一线聚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