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布局中,文化振兴始终被视为关键一环。作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面花(又称“花馍”)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民俗价值,在陕西关中一带尤为耀眼。韩城县作为面花艺术的发源地之一,积极促进非遗面花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因此,为进一步挖掘面花的深刻内涵,探索将其作为特色名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7月13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引非遗面花,促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韩城县党家村,与面花传承人一起,进一步探索其中的独特魅力。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在陕西非遗花馍传承人吕晓艳老师的带领下,初次见识到了非遗面花的真实样貌。吕老师先向团队成员们热情地展示了自己的部分作品,作为一名杰出的传承人,柔软的面团能够在她精妙的手艺之下变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艺术品,将吕老师的心灵手巧与艺术想象力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吕老师也特地为成员们挑选了两款难度适中的花馍,带着团队成员亲身体验花馍的制作过程。在老师亲切耐心地指导下,一朵朵“鲜花”悄然盛开,一个个“福袋”喜气盈门。紧接着,大家给花馍喷洒上从蔬菜中提取的天然色素,花馍立刻变得栩栩如生。最后,吕老师将团队成员精心制作的面花逐一置于蒸笼之内,随着蒸气的袅袅升起,这次的制作体验也就圆满完成了。
在体验完花馍的制作后,成员们和吕晓艳老师就“韩城花馍”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访谈。吕老师讲到:“韩城花馍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和其他地区的花馍完全不同的是,韩城花馍在每一个人生的重大节点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花馍作品”。从刚怀孕时的“捉子馍”一直到去世时的“盘子馍”,每一个花馍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独特而又美好的寓意。此外,吕老师在原本传统的花馍基础上,还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创新制作。就地取材,加入当地红豆,玉米,黑豆等原材料,在制作流程中,不断创新,从最开始把控面粉的品质,发面,揉面、再到作品的制作,巧妙的结合了韩城当地例如“鲤鱼越龙门”的典故。有时还会与每年的生肖,节气一一对应,在原来花馍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她的作品不仅是继承了传统面花的精髓,更是在创新中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地域特色,这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也正是非遗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源泉所在。
最后,吕晓艳老师带着大家来到了当地古城里的“韩情馍馍专卖店”,在观赏店里精美的花馍作品的同时,吕老师也和成员讲述了她这几年中,投入到宣扬非遗“韩城花馍”的努力。“这家店是2017年开门,之后随着店里的花馍的畅销,越来越多的人都了解到‘韩城花馍’,我也和韩城本地的文化馆进行合作,共同创办了宣扬当地花馍文化的研学实践基地”。在这七年来,已经有两万余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在研学实践基地了解花馍,制作花馍。不仅如此,吕老师还积极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多次在韩城当地的中小学开展“花馍兴趣制作课”。这些举动不仅有效提升了韩城面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与乡村振兴。当被问及这些努力背后的原因时,吕晓艳老师告诉大家:“想让更多的人来这儿了解花馍,把‘韩城花馍’这项非遗传承下去,也让村民的日子往更好了过”。
结尾:非遗面花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繁荣,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此次实践探索,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正是有像吕老师这样一群人的不懈努力,这些传统非遗才得以不断创新,绽放出新的光彩;同样也真正见识到了韩城党家村在非遗文化滋养下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唯有饱含青春热情,继续以实际行动不懈努力,以非遗为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的繁荣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引非遗面花,促乡村振兴”实践队
文字:崔冉 马致远 陈天宇
图片:王美钰 项新悦 周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